Wednesday, August 29, 2018

洪灾冲击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 公众质疑人祸因素

中国山东省潍坊市的寿光洪灾事件连日发酵,不仅给寿光这个“中国蔬菜之乡”带来巨大损失,也引发了公众关于这场大水是“天灾”还是“人祸”的议论。
潍坊市政府表示,受台风“魔羯”及“温比亚”影响,近日山东潍坊多地连降暴雨,流经青州、寿光等县市的弥河流域上游三座水库水位上涨过快,当地政府决定向下游泄洪。
泄洪带来的代价便由沿线人民承担。潍坊市称,截至24日,全市共有156.8万人受灾,其中紧急转移安置17.35万人,死亡13人,失踪3人;倒塌房屋10,635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6万多公顷;初步估算,直接经济损失过百亿元。
而其中受灾最为惨重的是中国人的“菜篮子”、中国最大蔬菜集散中心所在地寿光。这座县级市多个村庄被水倒灌,大量民居倒塌,农田、大棚、养殖场变为一片泽国,万千农民一夜之间损失惨重。
除承受强降雨外,寿光的大水主要来自于上游泄洪带来的巨大水量。有批评声音质疑,泄洪做法是否得当。
据中国媒体报道,8月19至21日期间,弥河流域冶源、黑虎山、嵩山三座水库加大泄洪水量。有寿光当地村民表示,18日已接到泄洪消息,19日时一些地区出现积水。
口子村是寿光灾情最严重的村庄之一。据当地村民向《新京报》表示,8月21日凌晨,听到有人大呼“水涌进来了”,村干部也喊“堵不住了,赶紧撤离”。当时积水已淹及屋顶,最深达到3米。
潍坊政府则表示,如果不泄洪,当地面临的威胁可能更严重。
潍坊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水利局局长周寿宗在23日的首次防汛救灾发布会上表示,当时实际降水量原超预报降水量,三座水库水位上涨过快,逼近警戒水位。“如当时不泄洪,将会对水库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甚至有垮坝危险,将影响下游近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周寿宗说。“面对下游沿线镇村遭受的重大损失,特别是寿光市损失更为严重,我们感到非常痛心。”
虽然官方表示已提前对泄洪进行通知,但公众对通知是否有预留足够时间供居民转移抱有疑问。而针对“为何不提前泄洪”的质疑,山东省防汛发言人称,除防洪外,山东水库还需要“留有水资源”,以备防旱之用。“如果一下子把水泄走了,固然能防洪,但后面要抗旱的时候人们又会骂为什么不留水了,”这位发言人说。
但这些并没有平息公众的责问。“安排提前泄洪和留有水资源并不冲突,只是一个度的问题,相关部门当时的决策只能说明他们的专业度有问题,说明他们并未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放在心上,这些看上去还没有他们不挨骂重要,”中国知名自媒体人王五四日前撰文称。
河道造房可能也是水灾的一个因素。官媒《科技日报》指出,寿光境内不少地方在干涸的河道上造田、造房,这对排洪十分不利,而政府对这种现象缺乏管理,“责任不能推卸”。
自上周以来,潍坊政府接连召开三次新闻发布会,各路媒体也纷纷赶往水灾现场进行报道,但不少报道已被删除,公众对官方公开信息的一次次质疑体现出民意的不满。
8月25日,讲述寿光村民洪水后自杀事件的文章《寿光雨夜他死去,无人知晓》发布后,引发众多关注,但8月26日,这篇文章在原发布方《每日人物》多个平台已被删除,微信平台显示该文“违反《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与此同时,内地媒体上一些标题中含有“寿光”、“人为”、“过错”的报道虽然可以被搜索到,但点开链接后均显示已被删除。
与此同时,官方发布的信息时常遭到民众的追问。
8月23日,潍坊防汛救灾发布会上,潍坊民政局局长张增顺表示,灾害中全市共有9,999间房屋倒塌。这一数据与山东官媒《齐鲁晚报》22日报道一致。而《人民日报》客户端则称,截至8月23日统计,潍坊全市共有倒塌房屋10,335间。
随后有网友指出,在中国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将启动四级响应,也将有国家级机构指导协调救灾工作,有人质疑潍坊政府这个“只差1间”的数字是否是地方政府为防止国家介入故意而为。
但23日张增顺在发布会上已经表示,前一天中国已经启动四级响应。
《新京报》评论则指,或许舆论的质疑站不住脚,但这些质疑表达了一种情绪,根源在于“事实的不足”。
作为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和集散地,寿光水灾影响的不仅是当地居民,也牵扯到中国多地,尤其是北京的蔬菜供应。新华社称,北京蔬菜市场约有三分之一的蔬菜来自寿光。
当地蔬菜价格已经明显上涨。寿光物价局数据显示,8月20日至24日,寿光数十种蔬菜价格上涨。而自8月初以来,山东蔬菜批发价格指数上涨了25%,寿光蔬菜价格指数上涨26%。
有分析指出,目前寿光大水对全国蔬菜价格影响不明显,以北京为例,目前蔬菜主要由周边河北、内蒙古等地区供应,寿光蔬菜占比重不大。
而真正的影响可能要等冬季才能显现。寿光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保证了不少地方冬季的蔬菜供应。中国寿光蔬菜网负责人吕文国对内地《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寿光是中国冬季茄果类蔬菜主产区,这一时段没有其他地区可以代替供应,届时市场可能出现供需失衡。

Monday, August 27, 2018

巴黎气候协议在资金问题上仍存分歧

巴黎气候峰会因为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进入加时,即对抗全球变暖谁应该承担多少资金, 以及国际社会该如何划分富裕、贫穷与其他国家。

巴黎协定的第二稿显示,来自近200个国家的观察员和数以千计的观察者认为这些棘手问题可能无法在公开辩论中解决。负责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法国外长法比尤斯 宣布,周五的所有时间将展开非正式讨论 - 双边形式或小集团形式。他希望周六上午的第三次草案可以准备就绪并且通过。

资深的气候大会观察家认为,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了,但他们也指出,这样做有一定风险。有些国家可能在非正式谈判中被冷落,迫使他们在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时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将会对协议造成一定的障碍。

在此之前是一段艰苦的闭门谈判。拒信, 周五晚上似乎还有两大问题并未解决 - 新兴经济国表示只要富裕国家遵守该协议具有法律约束的部分,承诺到2020年,每年募集1000亿美金的款项,才肯 接受“动态差异化”。

一个相关的问题也未解决 - 美国有意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  ), 从巴黎协议中删除,将它换成“动态差异化”。这将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旦越过某个点 - 如中国和印度 - 也将承担与工业化国家类似的责任。美国希望借此控制碳排放进而遏止全球变暖 。

与此同时,由中国引导,印度支持的发展中国家反对去除 这一条款。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中国代表团第一副团长刘振民表示,他希望看到 “明确规定,并反映在所有支柱议题上” 。印度环境部长普普拉卡什•贾瓦德卡尔形容,这是一条无法逾越的“红线”。

而另一方面,据报导美国国务卿克里向中国和印度代表表示,含有该条款的巴黎协定将在美国国会遭到挑战。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此问题致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天前他与印度总理莫迪在电话中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在巴黎的各国与会代表和观察员都等待着最后的解决方案。

科学家发出警告,企业界表示欢迎

与此同时,科学家在研究了协议草案后警告称,大部分的条文与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或2℃内的目标不一致。 该草案提到“碳中立”将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奥斯陆国际气候和环境研究中心研究部主管斯蒂芬·卡尔贝肯则表示:“如果我们的目标是1.5℃ ,到2020年我们可能会耗尽所有的碳(排放量)预算。 ”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廷德尔中心的凯文·安德森说,该草案是“只适用于北半球较富裕的群体,但对于其他弱势群体来说是危险和致命的,” 他还指出,“全球10%的人口产生了全球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但该草案受到企业界和产业团体中受到欢迎。  绿色商业组织的爱德华·卡梅隆表示: “如果国家采用这一草案,私营部门将做为业务伙伴的来实现草案中的规划。 ” 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的尼古拉斯·斯特恩认为,“清晰的信号是非常好,该草案清楚地表明,低碳经济将可以创收盈利,而高碳经济将会带来金融风险。

环保团体的意分歧

关注谈判多年的环保团体对于草案的意见迥异。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绿色和平对于将平均气温上升到1.5℃的极限 ,而不是2℃的想法表示欢迎。他们对于审查和加速国家减排行动的提案表示欢迎。

但据新德里智库Vasudha基金会的希納斯瓦米指出,富裕国家甚至没有提到从现在开始 到2020年,即巴黎协议生效的年份,他们会采取什么行动。 行动援助组织的哈吉特•辛格感叹,赔偿和追究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与责任等问题已经在草案中被删除。

新德里科学与环境智库中心的苏尼塔·纳拉因觉得此草案极不公正。她说,以美国为首的富裕国家用尽了他们的“碳预算”,现在则限制贫困国家的“发展空间” 。

Thursday, August 16, 2018

中国将迈入“碳排放平台期”

今年上半年,中国化石能源需求,尤其是煤炭需求显著下降。这进一步证明,中国去除过剩产能和治理污染的措施将进一步推动其达到所宣传的碳排放峰值。

对于那些关注中国的碳排放量现在是否已经渐趋平稳这个问题的人来说,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已经成为他们长期密切关注的对象。

今年是中国以“绿色增长”为核心的“十三五(2016-2020)”规划的开局之年,因而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但在未来十年内,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能否实现达峰之后继续推动碳排放长期加速下降?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

今天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原煤产量同比下降近10%,下降速度明显高于去年同期。

今年年初,为了化解煤炭产业长期以来产能过剩的问题,确保在2030年或更早之前实现碳排放达峰,中国政府明令
禁止新建煤矿,并加速关闭老旧煤矿。

近期,被称为气候变化罪魁祸首的化石燃料发电量呈下滑趋势,也反映出中国原煤产量的疲软。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与上年同期相比,2016年上半年火力发电量(包括燃煤、燃气发电)下降了3.1%,而水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分别增长了13.5%、25%、14%、28%。

然而,从各省仍然继续批建
新的煤电项目来看,中国气候政策和能源政策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绿色和平东亚项目活动人士柳力()表示:“中国目前计划兴建的煤电项目数量庞大。在2020年之前,每周会有一座新的燃煤电厂建成,过剩产能总量可能达到4亿千瓦。”

此外,中国电网的输送和分配政策也饱受诟病。中国的大型燃煤电厂(大部分为五大发电集团资产)享有电网优先分配权,而风电、水电和太阳能电厂受到排挤。

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中央政府需要努力构建一个更为公平的“绿色调度”体系,但考虑到来自大型发电集团和国家电网公司的阻力,估计这是一个十分缓慢的渐进过程。

实际上,今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呈现下降趋势,不仅导致风能产业提起多起诉讼,也引起大力发展风电产业的省份的不满。

关键不在于天然气而在于可再生能源

中国能源行业能够多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取决于可再生能源,而不是天然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取代煤炭。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表示,天然气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燃煤发电的一半左右。若大规模使用天然气,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仍会部分抵消之前我们为减少燃煤所做的努力。

杨富强在就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作出回应时说:“如果今年因为煤炭消费减少而降低的碳排放与天然气和石油消费增长而增加的碳排放能相互抵消的话,那么我们会更加相信中国已经进入了碳排放平台期。”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本周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称,到203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会是现有水平的三倍,达到5100亿立方米,到2050年将增加到7100亿立方米。

同时,杨富强表示,为确保煤炭消费达到峰值,就需要重工业,特别是占据中国煤炭需求一半份额的钢铁、五金、水泥、材料和化学等行业的任何回弹保持适度。

结构转型

但是,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确实显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已经初具成效,能源需求也与经济增长脱钩(现行“
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与上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中国的用电量增长了2.7%,而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了6.7%。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制造业用电量只增长了0.5%。这说明一大批低效多余的工厂被关闭了。

另一方面,“十三五”规划中着力发展的服务业的用电量上升了9.2%。

然而,家庭用电需求也增长了7.7%,这表明中国还需提高能效,推广智能电网及智能电表的使用,从而控制新家用电器用电需求对电网的影响。

尽管中国的人均用电量仅为美国的
五分之一,但是现在中国的情况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中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消费得起冰箱、空调、炊具、滚筒干衣机、数码产品等高能耗产品;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这将带来电器需求的激增。